逃离微信公众号,内容流量下半场在哪里

时光荏苒电饭煲显示e1怎么办,《为梦想加速》已经走过了三季。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先后邂逅了68个新、奇、特的创业项目和形形色色的创业者们。在第四季正式回归前,我们回访了其中的8位老朋友。创业寒冬的坚冰仍未消退,许久未见,如今的他们是否初心依旧?
“人只要有一张嘴,就会有社交载体。凡是社交载体,都必然会经历社交群体不断迁徙的过程。”
——《为梦想加速》第二季,“很快”联合创始人·宋畅
宋畅,“很快”流量平台联合创始人。一年前,她和CEO李明一起参加了《为梦想加速》第二季,赢走了当期的百万梦想基金。
当时,“很快”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微信开发者社区和最有价值的公众号流量平台,重逢之时,她却告诉我们:“从去年10月开始,我们就慢慢将目光转向了QQ,目前主推的产品是‘QQ超级粉丝团’。”
这样的回答不免让人惊讶,短短一年,究竟是怎样的行业巨变促使“很快”团队下决心做出转型的决定?
微信公众号的流量空间已成红海
“很快” 成立于2015年,最初的定位是“专注公众号和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的第三方生态服务商 ”,通过整合渠道资源为客户更好地进行营销。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4轮融资,其中天使轮融资额就已经超过了一千万,形成了集国内最大的微信开发者社区、国内最有价值的公众号流量分发平台于一体的移动社交生态体系。
既然在公众号这块儿已经小有成就,“很快”为何突然转移渠道重心?
“从15年到16年,‘很快’一直在抓微信公众号的流量,直到16年10月,我们发现这部分的流量空间已经不是蓝海了,竞争非常激烈,却没有太大的利润空间。”宋畅坦言道。
认真回想一下,如今我们确实很少通过公众号打开文章,更多的是依靠朋友圈分享,或是通过转发链接阅读文章。
(2016年度微信公众号数据洞察报告)同时,随着资本的涌入、平台的支持,造成内容领域出现空前激烈的竞争,盲目追求数据也让很多运营者忽略了公众号作为社交媒体平台的实质价值。
内容创业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
在宋畅看来,人只要有一张嘴,就会有社交平台和社交载体的存在,它也一定会存在一个社交群体迁徙的过程。
从早期的博客、开心网到QQ空间、网络贴吧,再到微博、微信,直至去年兴起的直播。社交媒体一直伴随着人们注意力的转移不断变化。
6月初的一场“封号风波”,更是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唱衰”,认为微信公众号平台已经日渐式微。但作为众多平台中流量最大、用户最多、内容最多元化、分成机制等最公开的一个,短时间内,我们也许很难找出一个能与之抗衡的平台。
在腾讯公布的2017年一季度财报中,一季度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9.38亿,比去年同期增长23%。QQ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61亿,比去年同期下降2%。
而上个月,腾讯QQ看点发布的用户阅读兴趣指数报告却显示,QQ看点用户中90后占比近七成,95后占比接近一半。当前的QQ看点,正好聚集了大量95后读者,而在这个群体上产生了大量游戏、二次元动漫、黑科技等垂直年轻化内容,并催生了一大批相关的公众号。
为此,很多内容创业者都逐渐将眼光锁定在90后、95后乃至00后的用户群体身上。业内甚至还有一种声音认为,读懂95后即可判断未来。
不可置否,内容创业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垂直内容与大数据技术也成为了行业发展的趋势。而如何抓住这一波年轻群体的芳心,也成为各大内容平台争夺入场券的新机会点。
95后聚集的QQ平台,或将成为下一个红利区
“我们看到大量95后、00后不爱玩微信,更爱玩QQ”。正是因为嗅到这一点,“很快”在去年下半年开始关注QQ平台的流量,也就有了现在的“QQ超级粉丝团”业务。
精准的投放对任何推广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近两年在“渠道为王”向“买量推广”的过渡进程中,随之出现流量质量参差不齐、目标用户无法精准触达、多平台账号投放效率低等问题。
QQ是95后的精神乐园,从95后的精神象牙塔——QQ切入,成为95后亚文化的一部分才能俘获这一“精准”人群的心。
“很快”就是以此为出发点,在QQ平台建立艺人的QQ粉丝群,凝聚粉丝,为艺人增加热度和人气,利用这样的渠道做艺人包装和影视推广,成为他们最垂直、最便宜的流量选择。
事实证明这种垂直的方式是很有成效的,在羽泉的演唱会上,“超级粉丝团”发布活动公告和加油语互动,内嵌演唱会购票链接及有奖赠送,“活动整体发动我们覆盖了不到15万人,有11万多的粉丝来参与这种应援的活动,收到二十多万条点赞,刷新了线上活动记录,引发羽泉狂潮”。除此之外,“超级粉丝团”还做了“楚乔传手游”推广活动,QQ群友自发传播加上粉丝团多维社交渠道联动传播,在历时32个小时的时间里,赵丽颖QQ粉丝团为“楚乔传手游”应援人数9.4W人,应援点击数16W 次。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把粉丝团作为推广渠道,设置更为便利的触及粉丝的方式,做更为精准的投放,可以说,转移阵地的“很快”,把QQ粉丝团的业务算是做得风生水起。
正如宋畅所言:“不会有一棵常青树永远存在”。社交媒体作为载体是不断变化的,在平台选择上确实非常需要“与时俱进”。曾经,有无数羡煞旁人的红利期受益者,但并不是每一个站在山顶的人原本就住在山顶,在成为公众号大V之前,咪蒙也喝过深夜的咖啡,熬夜写稿,胡辛束也曾在街边码字发文,不管下一个火热的载体在哪里,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